业主从伊斯兰世界引进技术,其中些来自印度或者中国。12世纪见证“域外技术大批量地融入欧洲纺织业历史过程”——其中最重要是纺车。在13世纪中期纺车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像美洲人和非洲人样用手工纱锭纺纱。在这样条件下,纺纱是个缓慢过程,位熟练纺纱工每小时大约生产120米线。以这样速度,需要11个小时才能完成件罩衫所需纱线。纺车大幅度地提高欧洲纺纱工产量,生产率提高三倍。因此,种新材料棉花出现,促使人们接受新制造技术,这也是为什欧洲中世纪时期纺车也被称作“棉车”(cottonwheel)。尽管不像纺车那样引起巨大变化,卧式脚踏织布机也带来织布技术提高。卧式脚踏织布机于11世纪首次出现在欧洲,它使织工可以用脚调整梭口(种分开经线让梭子穿过去装置),从而可以腾出双手来穿纬线,也就能生产出更高品质纺织品。这项技术从印度或中国通过伊斯兰世界传播到欧洲。45
意大利北部棉花产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它能从伊斯兰世界获得原棉和制造技术。然而这些联系和依赖也正是意大利最主要弱点:纺织业仍然远离原料产地,而且缺乏对棉花种植控制。意大利北部棉花产业最终受到严重打击,既受到伊斯兰棉花产业加强影响,也受到其与伊斯兰世界贸易网络边缘化影响。46
甚至在这些重要网络中断之前,意大利棉花产业还面临着另个挑战:来自阿尔卑斯以北德意志南部城市中机敏竞争者崛起。他们与意大利同行样,也从黎凡特进口棉花。然而,意大利棉花产业要面对高税负、高工资、有组织城市织工和行会限制,而德意志制造商却享受着农村地区更容易驾驭优势,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更廉价劳动力。到15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商利用这种成本差异,不但占据许多意大利出口市场,包括欧洲东部和北部、西班牙、波罗海地区、尼德兰和英格兰,甚至还侵入意大利本土市场。47
1367年,这样位富有创业精神制造商来到德意志南部城镇奥格斯堡。起初,这位年轻织工汉斯·富格(HansFugger)尽力地出售他父亲棉布,过段时间,他本人也成为名织布师傅。在接下来几十年里,他扩大投资,最终在奥格斯堡雇用百名织工来为长途贸易供应棉纺织品。当他死时候,他已经成为奥格斯堡最富有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