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便捷通道。”伍德本人担心曼彻斯特压力,于1863年3月写信给印度财政部长查尔斯·特里维廉爵士(SirCharlesTrevelyan),敦促他更积极地改善基础设施,因为不这样做是“z.sha行为”。伍德警告说:“们必须建设这些道路。”而且,殖民地z.府把棉花产品进口关税从10%降低到5%,这得到英国制造商强烈支持,因为他们认为关税给“机械化生产制造……虚假鼓励”,从而“把印度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种植之外,而印度土壤可以大量生产各种产品”。他们同意,印度未来不在制造业,而在于向欧洲棉花工业提供原棉。29
然而,尽管有这些影响深远干预措施,制造商仍然对英国z.府感到不满。他们几十年来直呼吁国家进行更多干预,现在语气已经接近歇斯底里,这促使商人、制造商和帝国之间关系更加紧密,而这种关系成为棉花帝国19世纪最后30年标志性特征。
曼彻斯特商会直抱怨z.府对棉花缺乏热忱。受挫制造商试图通过在议会采取行动来增加压力。1862年6月,来自棉花消费地区议员要求z.府加大对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促进棉花向世界市场转移。在这次辩论上,斯托克波特议员约翰·本杰明·史密斯说:“棉花供应不仅仅是兰开夏郡问题——这是个对整个国家都很重要问题。”这些情绪变得如此强烈,最终兰开夏郡制造商公开抱怨查尔斯·伍德,棉花供应协会成员要求“弹劾无能部长”。英国z.府回应也同样不客气,伍德经常表示对“曼彻斯特人士”厌烦。这些制造商利益和英国z.府利益从来没有完全致,因为查尔斯·伍德和其他英国z.府*员敏锐地意识到,在1857年印度大起义严重挑战英国在印度统治后,危害印度脆弱社会秩序有着巨大危险。与许多制造商不同是,他们理解在印度农村实施转型是个有着巨大风险项目。30
然而就在此之前,棉荒为殖民地原料生产开辟新前景。即使是鼓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最为热情《经济学人》也最终赞同国家介入,以获得棉花,特别是来自印度棉花。很难用“供求定律”这样词汇来替这种做法做辩护,但最终《经济学人》和其他许多人都找到个办法:“答案,至少是答案大部分是,似乎在印度社会许多重要部分都存在着非常特殊困难,这在定程度上阻碍和抵制主要动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