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耕畜情况下成功经营个棉花农场是不可想象,但是约翰·鲁滨逊惊讶地报告道,托弗周围农村种植者“就像普通美国青年害怕疯狗样害怕匹马或头牛”。不仅他们不熟悉如何利用动物效力,而且这些动物本身在当地疾病横行环境中也活不长。意料之外降雨模式也造成问题。当7月份开始下雨时,这些塔斯基吉专家刚到达就种下棉花腐烂。他们本可以从当地耕种者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但他们坚信自己方法是优越,而且由于他们无法用当地语言交流,也无法学到这些东西。塔斯基吉专家还面临着些几乎无法克服问题,与缺乏基础设施有关。他们几个月前抵达时把轧花设备放在洛美附近海滩上,为把设备从那里运到托弗,他们首先不得不拓宽道路,使其可供货车通行,然后需要雇用30人来拉车,但最终仍然用两个多星期才把设备运回来。而且,对人力依赖也阻碍轧花过程。54
尽管有这些挫折,卡洛韦、鲁滨逊、伯克和哈里斯还是在初夏试验农场收获1包埃及棉花和4包美国棉花,在11月和12月又收获5包美国棉花。考虑到劳动力、土地和专门知识巨大投入,这份收获微不足道,但卡洛韦和殖民经济委员会都认为这是个成功。委员会结论是,当地气候确实如预期那样有利于种植优质棉花,原住民愿意种植这种作物,而且有大量土地可以种植棉花,可能与埃及情况样多。卡洛韦同意这观点,认为通过建立市场,让土著人民可以将棉花出售,并通过教育农村生产者掌握农业技术,特别是使用犁头和耕畜,还可以进步扩大生产。卡洛韦预计,如果接受这些改革,“再过几年,们就能从这个殖民地出口成千上万包棉花。这不会对世界市场产生影响;然而,这对德国,以及对本殖民地250万土著来说,将是非常有利”。55
塔斯基吉专家在多哥第年种植棉花数量可能非常少,但殖民经济委员会目标也不是使卡洛韦及其同事成为主要棉花种植者。德国实业家原本希望是向这些经验丰富棉农学习,然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当地种植者。他们目标从开始就是使多哥棉花生产成为“人民耕种”(Volkskultur),而不是像德国殖民帝国其他地方那样成为“种植园耕种”(Plantagenkultur)。56
这种选择部分是因为德国棉花利益集团在德属东非为其种植园动员劳动力时遇到巨大困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