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种植园有许多是由德国纺织工业家经营,很难保证有足够数量非洲劳工,这些劳工基本上不愿意在那里工作。尽管德国当地种植者试图说服殖民当局提高税收,以迫使农村生产者为工资而工作,但殖民z.府直不愿这样做,担心会发生公开叛乱。57
德国这种经历与其他殖民国家相似。在英属东非,专家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力短缺是最严重困难……苦力必须从很远地方来,因为当地居民不用费什力气就能年有四次收成,他们看不出有什理由要去工作”。实际上,受薪劳动很难制度化。在英属乌干达,种植棉花“直遭到农民种植者反对,虽然他们是种植棉花主要受益者”。因此,英国殖m;主义者开始相信,“当本地人自己耕种时,效率会比在欧洲人种植园里为工资而工作时更高”。58
德国棉花政策同其他殖民列强棉花政策样,受到其与该地区居民埃维人及其古老而繁荣本土棉花工业接触经验影响。几个世纪以来,当地农村耕种者在田地里穿插种植棉花,当地妇女把棉花纺成纱线,男子把棉花织成布。在整个19世纪,这些棉花中些还被卖到相当远地方。在美国内战期间,些棉花甚至进入世界市场。当地统治者创建棉花种植园,采用奴隶劳动力,据称每月向利物浦出口20至40包棉花。早在1908年,德国殖民z.府就报告说,欧洲制造纺织品尚未摧毁本土纺织工业。尽管从欧洲进口很多布料,在非洲大部分地区都能找到这种蓬勃发展棉纺织业。59
19世纪90年代,德国殖民者在多哥腹地扩大影响力时,正是希望重新塑造这蓬勃发展国内产业。他们希望能够像英国在印度和俄国在中亚所做那样,把它从内部导向转变为外部导向。由于“科学”农业作用、基础设施改善以及“自由”市场提供激励,当地农民现在能种植更多质量统棉花,然后卖给德国商人——就像美国前奴隶所做那样。这种本地耕种(Eingeborenkultur)是继分享作物佃农制之后又次尝试,目是解决自35年前美国解放奴隶以来直困扰世界棉花产业劳动力问题。60
德国棉花利益集团无法为殖民地棉花种植园调动劳动力,并受到美国采用“自由劳动力”扩大棉花生产经历、塔斯基吉专家成功向多哥人传播这些经验启发,希望建立少数示范农场,为埃维人树立榜样。此外,德国殖民z.府与塔斯基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