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对于很多有志成为作家人、不顾切想变得“值得搭理”人,“这伙人”统统不屑顾。舍伍德·安德森通过西尔维娅·毕奇敲开通往旅居作家核心圣殿大门,但毕奇并不总会如此慷慨地开放自己社交圈:她甚至曾经拒绝把乔治·摩尔[21]引荐给詹姆斯·乔伊斯,即使当时这两位小说家都在她书店里,相聚咫尺。[22]来访者冒冒失失地来到格特鲁德·斯泰因家中,希望被接纳进她聚会沙龙,却被看门者拦住,用法语或者英语简短地问:“请问谁是您介绍人?”[23]
在“这伙人”中,即使有些人作品其实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却也知道自己被奉为神明,或者至少摆出相应举止。大西洋两岸媒体常常把他们树立为现代性前驱。如果你想知道未来是什样子,你应该去看看斯泰因女士、巴勃罗·毕加索、曼·雷[24]和他们同道都在干什。“这伙人”清楚地知道他们享有历史地位,所以持续记录着他们圈子内部世界以及每个人动向。众所周知,毕加索为格特鲁德·斯泰因画过像,而斯泰因给友人画过“文字像”,她声称这是种先锋创作。曼·雷和贝伦尼丝·阿伯特[25]给每位先锋人士都拍照。“如果你入曼·雷和贝伦尼丝·阿伯特法眼,就说明你被当作个人物。”西尔维娅·毕奇回忆道。[26]她书店同时也被用来展览这些照片,虽不太正规,却足够让人心生敬畏。
有意思是,虽然“这伙人”将巴黎生活视作他们种种文艺革新运动底色,但是这些革新仍是主要属于美国人运动。[27]他们共同体本质上(如位旅居作家所言)是个“位于欧洲美国”[28]。他们在巴黎出版自己英语杂志和书籍,这些出版物通常由美国资本运作,且意在赢得美国出版社关注,以此获得方美国舞台。“在巴黎,从未见过哪个美国人不是在为美国计划、目标或资源忙碌。”阿奇博尔德·迈克利什说道。[29]
和不少旅居巴黎美国作家样,海明威降落在场反叛中心,维多利亚时代过分雕饰散文风格成众矢之。凯·博伊尔(KayBoyle)回忆道:“美国没有大众实验性质、激烈反抗权威写作流派,这也就是们想要创造。‘打倒亨利·詹姆斯!打倒伊迪丝·沃顿!……’那些自愿流亡g,m者高喊着。”[30]博伊尔是位作家兼编辑,1923年来到巴黎。当然,对于像詹姆斯和沃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