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上司才是下属心目中理想上司?或者说,身为上司,该有怎样行为举止呢?
沙维奇准将是位战斗指挥官,而这种实战部队指挥官若是替换成公司职位,便是所谓中层管理人员。司令部会提出“要你将战果提高到这个程度!”之类要求,这与在公司业绩目标并无二致。身为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设法完成高层所设定业绩目标,如果无法顺利完成,最后就会像自己前任般被换掉。
也就是说,沙维奇准将就像位被调派到
个人都认为“继续听这家伙命令可会没命啊!”,甚至有人因此提出调职申请。
但是实际战果却恰恰相反。
多亏严苛训练,部队受到击坠概率逐渐下降,战绩也日渐提升。同时沙维奇准将并非只是平常态度严厉,出击时自己也会搭上战斗机亲临前线,坐镇指挥。下属慢慢地也开始能理解到他所作所为真意。原来他是为下属着想,才会要大家接受如此猛烈训练啊!
虽说结果逐渐变好,但是沙维奇准将精神却逐渐分崩离析。因为不管多努力,下属仍是接连战死,这令他陷入无法控制精神错乱状态。
前任指挥官以体恤下属闻名,继任者沙维奇准将却是位宛如鬼神般严厉老头,刚开始队员总是抱怨连连,但也逐渐对他所作所为产生理解……剧情如此推进同时,沙维奇准将却在人格方面逐渐分崩离析。这便是这部电影叙事特征所在。
指挥官陷入矛盾之中,在战场上若为下属着想,就要尽可能地守护其性命;但与此同时,大家面临是场战争,若不尽快提高战果,那战争将迟迟无法结束……
这也是战争永恒主题。若是重视军队士兵性命,便会导致战果难以提升,进而陷入拉锯战窘境。反之,若想尽早结束战争,就得无视某种程度牺牲,积极进军,这能挽救更多下属性命。究竟哪种选择更好呢?
时至今日,这样矛盾还存在着。“越战”也是如此。如果战争长期胶着,美国年轻士兵会接连丧命。为打这场战争,已经有数万人魂断战场,美国也希望尽早结束战争。而唯有获胜才能够让战争结束,所以也只能抱着流血觉悟大举进攻。
没有任何军队能够摆脱此种逻辑。虽说各国国情不同,人命也或卑贱,或尊贵,但是本质上差异只在于各自能承受多少损失,说简单点,也就是战死多少人。
这部电影有趣地方在于,它不单单只描述战争,同时也刻画出上司与下属关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