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宋朝西北边境却用比较长时间才安定下来。党项族(他们语言与吐蕃有所关联)活跃在陕西西北和甘肃大部分地区,那里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往来交汇点(见图2.1)。1038年,党项首领称帝,公然与宋朝对峙。至于应该采取什应对措施,宋仁宗大臣观点不,这些差异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是强硬派,还要看他们如何推测西夏和辽国宫廷中发生事件。[9]通过三方谈判,最终宋朝不仅增加对辽国岁贡,同时还开始向西夏输送岁贡。给西夏岁贡包括十三万匹绢、五万两银子和两万斤茶叶。但是,宋称呼西夏统治者时不用皇帝称号,只称西夏首领。自此以后,北方处于种三足鼎立、相对稳定时期。
在大宋朝廷,作为对主战派政策反驳,主和派提出战争费用问题。尽管主战民族统主义者认为这些盟约很屈辱,对国家荣誉而言是种耻辱,但主和妥协派能理由充分地指出,这样做成本远远小于战争成本。在宋朝前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军队规模迅速扩张,从宋太祖末期37万人增加到宋太宗末期65万人,而到真宗统治后期,更是飙升到近百万人,军队花费占国家全部税收四分之三。仅河北省,每年花费在军事防御上开支就达到对辽岁贡大约四十倍。[10]相比之下,即使算上交换使节费用,与辽国维持和平总开支也不过国家年度总收入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1]
如果以们现代观点来看,输送给辽和西夏岁贡显然没有对整体宋朝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即使后来在1042年,宋给辽岁贡增加到银二十万两和绢三十万匹,也并没有使辽黄金储量相应增加,因为宋对辽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这就意味着向辽输送银两,通过辽支付出口商品方式,又重新回到宋。当代有些人甚至认为,宋朝取得很多成就都应当归功于用金钱换取和平务实决策。[12]然而在当时,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宋给辽和西夏岁贡有利于辽与西夏,损害宋朝利益。
1067年宋神宗即位后,下决心解决财政与军费问题,这些问题曾让前几任皇帝无法驱逐契丹人和党项人。他拒绝司马光论点,即汉人从本质和生活习惯上都无法与天生好战蛮夷抗衡,不过他赞同王安石提出谨慎观点,认为在开始军事行动前必须先充实国家物资储备。宋神宗和王安石在配备良马关键问题上取得进展。从1074年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