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就这样陷入时代和人
从习惯上来说,们文化直缺乏对国民本身批判和反省。应该说,李鸿章失败,是个时代失败,是国民性失败,而不是个人失败。晚清政治失败责任不应当完全归咎于个别当政人士昏庸或腐败,它失败,应当由当政者与全体国民起承担。当政者当然是要承担责任,但作为整个国家基础国民,同样也要承担责任,也要反省自己行为。中国政治向来是种“保险丝”式政治,所有政治人物表面上地位显赫,但实际上,却如保险丝样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深受封建礼教束缚清国国民面对以近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帝国主义列强,本身并不足以担负起抵抗和自强重任,这同样也是个值得反省问题。
个确切问题是——李鸿章对于中国文化看得透彻吗?或许李鸿章对中国文化应该是很解,因为他本身浸*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气味异常亲切。但实际上,李鸿章对中国文化并不是真正解。解,是需要参照物,只有基于对世界文明体系解基础上,才能说得上对某种文明有着透彻领悟。可以断定点是,李鸿章因为缺乏对西方文化解,所以他在认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现象中自然而然地缺乏真正鉴别,从而缺乏真正感悟和改变。尽管李鸿章愿意对中国文化加以改造,以便引进西方技术,但他改革却到底不是全面,只限于教育和人事政策、军队规模与训练,以及鼓励部分商人利用西方技术同洋人竞争。很明显,李鸿章没有涉及到中国社会和政治基本问题。面对那种陈旧体制,李鸿章毕竟不是个赌徒,而赌徒意义在于,他是直接在跟命运掰手腕。要不成为千古风流,要不干脆遗臭万年。
李鸿章悲剧,似乎就在于此?
李鸿章逝世后,维新派人士梁启超,撰写如下挽联:
太息其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另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当年被李鸿章派往英国留学学习海军严复,也作挽联:
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
严复意思最为明显——他以为,当初李鸿章办洋务办海军,若不受到那多掣肘,后来也不会有甲午、庚子惨败。反过来,到敌军兵临城下,李鸿章不出来主持和议,收拾残局,则那些唱高调人又会攻击他为保名节而误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