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捻军作战,直保持着“四镇四游”
力量,“
省有急,三省往援”,也就做到
“往来神速,呼吸相通”
格局。
曾国藩此次堪称“全民动员”——在地方上,曾国藩责令各省巡抚在捻军经常出没之地修筑圩寨,设立圩长,实行坚壁清野,使捻军得不到点给养;又制定查圩法,对圩寨进行彻底清查,把与捻军有关
人列入莠民册,按册缉捕捉拿,其他
列入良民册,推行保甲连坐。圩长则具保结于州县,有事则圩长连坐。应该说,曾国藩
这
策略,具有相当强
针对性。曾国藩还派幕僚薛福成等人,对于各地村寨
执行情况明察暗访,对
些违规
村寨和村民,大开杀戒,杀
儆百,尤其是在亳州、蒙城
带,有时
个村寨就诛杀十多人。这样
来,当地
百姓很少敢跟捻军联系
,捻军没有村民作掩护,不仅失去根据地,也失去
存在基础。
年后,即1866年7月,曾国藩进
步完善
战略思想,那就是要把捻军限定在
定
范围之内,选择河流作为自然屏障,在河流边布防。曾国藩把捻军
活动范围锁定在运河以西、贾鲁河以东、黄河以南、沙河与淮河以北
地区,在可能渡河
岸边重点布置人马,制造屏障,封锁住这些河流。这样,捻军
活动范围受到
限制,马队也就没
优势。这个办法,真亏曾国藩想得出来。应该说,这完全是
个笨办法,因为防范面积之大,工程量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在没有更好手段
前提下,这样
笨办法,也不失为
个聪明之举。很快,这个办法取得
些明显成效,捻军
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狭小
区域里,顿感局促,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驰骋
。当捻军
马队跑不起来
时候,曾国藩部队
洋枪洋炮也就派上
用场。
应该说,曾国藩这战略,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是有相当作用
。这也使曾国藩在近两年
时间内,几乎跟捻军打
个平手,而且有效地消耗
捻军
实力,摸索到
整套对付捻军
经验,这也为后来李鸿章
最后获胜奠定
基础。
在剿捻过程中,最让曾国藩伤脑筋
,是他与地方关系
处理。地方大员
处事不力,让曾国藩很是头痛。由于剿捻牵涉到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好几个省,地域广大,加上参战
部队良莠不齐,异常复杂,政令经常不畅。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得劳神耗心地处理各种各样复杂
内部矛盾:有地方军和正规军
,地方军与地方军
,黄河北岸军和南岸军
,湘系与淮系
,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