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以“保姆”这个字眼署名。
这些光学系统互不相容,也没有必要将其协调致;但愤怒却不着痕迹地从费奥多西亚章节转向
全书
核心部分——关于过去
论述,整本书便是为它而写
。时间过去
,不睦却留下
。1931年,茨维塔耶娃在给女友
封信中写道:“曼德尔施塔姆
那部死产
散文——《时代
喧嚣》令
深恶痛绝,其中活着
只有‘物品’,但凡还有气在
,全是‘东西’。”
阅读《时代喧嚣》时
困惑不解似乎已成公论,引发
不同气质
读者
共鸣。娜杰日达·雅科夫列夫娜·曼德尔施塔姆说:“所有人都拒绝出版这本既无情节主线,又无阶级立场及社会意义
书。”而茨维塔耶娃则恰恰相反,只看到
阶级立场——
位俄国知识分子大张旗鼓
投诚与灭亡。她在那篇声讨文章中说,《时代
喧嚣》是“曼德尔施塔姆进奉给当局
贡品”。
此处自然还应该考虑到彼时苏联国界两侧读者意识
激愤程度,对于这
点,今天已经理解得相当深刻
。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彼时都获得
第二个,甚至是首要
任务,即见证作者
政治选择,而这
选择随时可能因时局变幻而反复无常。在读者眼中,文本首先应该回答“作者是哪头
?”这
紧要问题,随后才能履行自己
寻常使命。具体到g,m后
直颠沛流离
曼德尔施塔姆,这个问题被推迟到
20世纪20年代初,及至1924年,随着《时代
喧嚣》出版,终于无可回避
。
姐妹诗《1924年1月1日》和《不,从来不是任何人
同代人》创作于从旧世界走向新世界
时代拐点,但是——请注意——已经是从另
侧
。车队
颠簸仍在继续,大车在午夜发出呐喊,运动远未结束,但已然无法回头,断
退路。随着转向
发生,与未来
协约已然缔结。对于曼德尔施塔姆而言,和很多人
样,被“自由
曙光”攫住带有毫不含混
陶醉,而写于“时代
喧嚣”之下
关于命运转折
新年诗歌,不仅仅是在告别过去,甚至是要将过去推开。
***
但没过多久,所有人都开始回忆,仿佛眼看着零落成泥过去必须立即记下,否则便会随风而逝。蓬头垢面、匆匆忙忙、酷似运送旧家具车队
20世纪20年代意外地变成
回忆录时代。在旧世界轰隆关闭
盖子之下,
切记忆和被取消之物都原封不动。帕斯捷尔纳克
《安全证书》或者安德烈·别雷
回忆录三部曲,对待19—20世纪之交莫大学子论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