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以“保姆”这个字眼署名。
这些光学系统互不相容,也没有必要将其协调致;但愤怒却不着痕迹地从费奥多西亚章节转向全书核心部分——关于过去论述,整本书便是为它而写。时间过去,不睦却留下。1931年,茨维塔耶娃在给女友封信中写道:“曼德尔施塔姆那部死产散文——《时代喧嚣》令深恶痛绝,其中活着只有‘物品’,但凡还有气在,全是‘东西’。”
阅读《时代喧嚣》时困惑不解似乎已成公论,引发不同气质读者共鸣。娜杰日达·雅科夫列夫娜·曼德尔施塔姆说:“所有人都拒绝出版这本既无情节主线,又无阶级立场及社会意义书。”而茨维塔耶娃则恰恰相反,只看到阶级立场——位俄国知识分子大张旗鼓投诚与灭亡。她在那篇声讨文章中说,《时代喧嚣》是“曼德尔施塔姆进奉给当局贡品”。
此处自然还应该考虑到彼时苏联国界两侧读者意识激愤程度,对于这点,今天已经理解得相当深刻。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彼时都获得第二个,甚至是首要任务,即见证作者政治选择,而这选择随时可能因时局变幻而反复无常。在读者眼中,文本首先应该回答“作者是哪头?”这紧要问题,随后才能履行自己寻常使命。具体到g,m后直颠沛流离曼德尔施塔姆,这个问题被推迟到20世纪20年代初,及至1924年,随着《时代喧嚣》出版,终于无可回避。
姐妹诗《1924年1月1日》和《不,从来不是任何人同代人》创作于从旧世界走向新世界时代拐点,但是——请注意——已经是从另侧。车队颠簸仍在继续,大车在午夜发出呐喊,运动远未结束,但已然无法回头,断退路。随着转向发生,与未来协约已然缔结。对于曼德尔施塔姆而言,和很多人样,被“自由曙光”攫住带有毫不含混陶醉,而写于“时代喧嚣”之下关于命运转折新年诗歌,不仅仅是在告别过去,甚至是要将过去推开。
***
但没过多久,所有人都开始回忆,仿佛眼看着零落成泥过去必须立即记下,否则便会随风而逝。蓬头垢面、匆匆忙忙、酷似运送旧家具车队20世纪20年代意外地变成回忆录时代。在旧世界轰隆关闭盖子之下,切记忆和被取消之物都原封不动。帕斯捷尔纳克《安全证书》或者安德烈·别雷回忆录三部曲,对待19—20世纪之交莫大学子论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