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仰着头姑娘们中间可以找到头鬈发别佳。另有几张她少女时期照片,屈指可数。她童年在贫困边缘度过,家中兄弟姊妹八人,想获得良好教育是没指望,医生职业梦也只得作罢。不过,两个姐妹——别佳和薇拉都是美人坯子:浅黄色头发,黑色眸子,纤细苗条,眉宇间抹淡淡忧伤(这在当时还颇以为美)。据说,别佳很早就嫁个好人家,公公在赫尔松有家农业机械制造厂,日子过得很富裕(父母故纸堆中至今仍保存着份豪宅平面图),定期带小儿子去瑞士治病,后来才到莫斯科——每个人迟早归宿。以前大体就是这样设想,有些竟然被猜中。
***
前面已经说过,外祖父是敖德萨人,单是这个简短句子,解释起来就颇费唇舌。在二战时期拍摄影片《两名战士》中,姑娘问位战士:“您是演员吗?”战士回答:“不,是敖德萨人。”不言而喻,敖德萨人是天生演员,这几乎是某种逃不掉宿命。战士说罢便坐到钢琴旁,演奏首普通、完全不带有任何党性歌曲:小驳船,板栗,水手和渔家女爱情。很难说清楚这首歌魅力究竟何在,但它至今仍对产生着无法言喻影响。
1925年前后,敖德萨终于当之无愧地博得“特殊之地”名声,个构造奇特,不大像苏联,甚至不大像俄罗斯地方,因而受到苏联这广袤国度上全体国民热爱。自从“敖德萨”被构想和实现以来,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敖德萨不是俄罗斯。伊万·谢尔盖耶维奇·阿克萨科夫[4]指出它独特性,无论在灵魂和土地上都不与帝国庞大身躯其余部分相连。确,在整个俄罗斯帝国境内实行法律和秩序在敖德萨全部形同虚设。曾于19世纪中叶造访敖德萨位德国旅行家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论政治,甚至对俄国大加品评,仿佛此地为异邦”。这里货币汇率用希腊语标注,街道名称用俄意双语,上层社会讲法语,剧院上演五个语种剧目。在繁华街道上,摩尔达维亚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德国人、英国人、亚美尼亚人、卡拉伊姆人摩肩接踵;如另位同时代历史学家所说,“假如按照各民族人数多少悬挂旗帜,敖德萨大概应该属于犹太族或者塞浦路斯希腊族”。
其实,正统犹太人在这里同样不大自在,正如民谚所说:“敖德萨七俄里以外便是地狱之火。”对于切官方之物鄙弃在敖德萨是不分民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