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和人口结构变化,自然会解决切事情。凯恩斯则强调,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能指望这个。这点他绝对正确。不过,把焦点放在短期宏观变量上,则导致凯恩斯学派在处理长期议题方面较弱,比如在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处理上。21
制度学派
句话总结:个人是社会产物,尽管他们可能改变社会规则。
从19世纪末开始,就有群美国经济学家向主流古典和新古典学派发出挑战,认为他们不够重视或忽视个体社会性——也就是人是社会产物这个事实。他们认为,们需要分析制度(institutions),或者社会规则,因为他们影响甚至塑造个人。这群经济学家被称为制度学派(Institutionalistschool),或被称为旧制度学派,以便跟20世纪80年代出现新制度经济学相区分。
个人由社会塑造:制度学派兴起
制度学派出现,可以追溯到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Veblen,1857—1929),他因为质疑理性、追逐私利个人而出名。他认为,人行为背后动机有很多层次:本能、习惯、信仰,最后才是理性。他同时强调,人类理性不可能永恒不变,它由社会环境所塑造。社会环境由制度组成,其中有成文规则,比如法律、企业规章,也有不成文,比如社会习俗、商业惯例。们观察个体周围到处是这些制度。凡勃伦相信,制度不仅影响人行为,还能改变人;而反过来,人也可以改变这些制度。22
20世纪初,美国新代经济学家从凡勃伦对制度强调那里获得灵感,同时公开或暗自从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那里吸收养分,然后自成派。在得到凡勃伦同意后,这个学派在1918年正式宣布自己为制度学派,领袖是凡勃伦学生韦斯利·米切尔(WesleyMitchell,1874—1948)。[16]
该学派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最风光,许多成员都参与新政制定和执行。如今大家都把罗斯福新政看成是凯恩斯政策计划。但实际上首个新政计划是1933年实施,第二个是1935年,而凯恩斯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到1936年才出版。正如在第3章提到,罗斯福新政涉及更多是制度——金融监管、社会保障、工会和公共事业管理,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即使在“二战”后,制度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政策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阿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