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这种事情和行为,都与文化有关。因此,这也是种回归,不是地理意义上
而是文化意义上
回归。
比较常见是教书,例如,洪皓曾在晒干
桦叶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张邵甚至在流放地开讲《周易》,“听者毕集”;函可作为
位佛学家利用
切机会传授佛法。
其次是教耕作和商贾,例如,杨越就曾花不少力气在流放地传播南方农耕技术,教当地人用“破木为屋”来代替原来
“掘地为屋”,又让流放者用随身带
物品与当地土著交换渔牧产品,培养
初步
市场意识,同时又进行文化教育,几乎是全方位地推动
这块土地上文明
进步。
文化素养更高点
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自己进行文化考察
对象,并把考察结果留诸文字,至今仍为地域文化研究者所钟爱。例如,方拱乾所著《志》,吴桭臣所著《纪略》,张缙彦所著《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
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
学术价值。
们知道,中国古代
学术研究除
李时珍、徐霞客等少数例外,多数习惯于从书本来到书本去,缺少野外考察精神,致使
们
学术传统至今还常缺乏实证意识。这些流放者却在艰难困苦之中克服
这种弊端,写下
中国学术史上让人惊喜
页。
他们脚下这块土地给
他们那
多无告
陌生,那
多绝望
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
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
热量,使它进入文化
史册。
在这方面,有几个代代流放南方家族所起
作用特别大。例如,清代浙江
吕留良家族,安徽
方拱乾、方孝标家族,浙江
杨越、杨宾父子等。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年曾说到因遭文字狱而世代流放东北
吕留良(吕用晦)家族
贡献:“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
说到方家,章太炎说:“初,开原、铁岭以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人知书,由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太炎文录续编》)当代历史学家认为,太炎先生这种说法,史实可能有所误,评价可能略嫌高,但肯定两个家族在东北地区文教上
启蒙之功,是完全不错
。
个家族世世代代流放下去,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
悲哀,但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