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终结农民缴纳
千年
“皇粮国税”。这些税费改革不仅提高
农民收入,也降低
农村
贫富差距。(26)之所以能推行这些改革,得益于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飞速发展
工商业,使得国家财政不再依赖于农业税费。2000年至2007年,农业部门产值占GDP
比重从15%下降到
10%,而全国税收总收入却增加
3.6倍(未扣除物价因素)。
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民负担,但也让本就捉襟见肘
基层财政维持起来更加艰难,所以之后
改革就加大
上级
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
其,是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由中央和地方z.府共同负担。比如2006年开始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截至2011年,中央财政
共安排
3300亿元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资金,为约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免除
学杂费和教科书费。(27)再比如2003年开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与2009年开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等,均有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财政资金参与。
其二,是在转移支付制度中加入激励机制,鼓励基层z.府达成特定目标,并给予奖励。比如2005年开始实施“三奖
补”,就对精简机构和人员
县乡z.府给予奖励。(28)冗员过多
直是z.府顽疾,分税制改革后建立
转移支付体系中,相当
部分转移支付是为
维持基层z.府正常运转和保障人员工资。财政供养人员(即有编制
人员)越多,得到
转移支付越多,这自然会刺激地方z.府扩编。从1994年到2005年,地方z.府
财政供养人员(在职加退休)猛增
60%,从2981万人增加到4778万人。2005年实行“三奖
补”之后,2006年财政供养人口下降
318万。之后又开始缓慢上升,2008年达到4631万。2009年后,财政供养人员
数据不再公布。(29)
其三,是把基层财政资源向上级z.府统筹,比如2003年开始试点
“乡财县管”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
级
财政收入规模和支出范围大大缩减,乡镇冗员问题、管理问题、债务问题就变得突出。通过预算共编、票据统管、县乡联网等手段,把乡镇财政支出
决定权上收到县,有利于规范乡镇行为,也有利于在县域范围内实现乡镇之间公共服务
均等化。根据财政部网站,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