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考古学”,转而尝试把话语分析与非话语实践(即事件分析)结合起来。只有这种结合,才可能既剥离出复杂语境中基本概念,又辨析出积淀于特定概念重要事件。“追根溯源事件社会学”在这个层面上旨趣与谱系学是大体相通。同样以所做g,m研究为例。有学者已经注意到,在中国**党历史概念谱系研究中,除“阶级”、“g,m”和“群众”这些基本概念外,些“制度性概念”(如“m;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和“本土性概念”(如“诉苦”“翻身”)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李里峰2017)。概念史研究路数般是围绕这些概念出现、演化、表述和疑义来展开,也即以词语分析为中心。然而,这些概念本身出现及语义演化往往与若干关键性事件密不可分。比如,1930年前后在白区爆发“顺直省委事件”、“江苏省委事件”和在苏区爆发“朱毛之争”、“刘(志丹)谢(子长)之争”,都是理解m;主集中制中国实践重要节点。尽管中国**党对m;主集中制概念界定集中体现在毛**、刘少奇等g,m领袖理论性著述中,然而,脱离对这类重要事件节点深入研究,们就无法透彻地理解那些理论阐释话语真实含义。事实上,最近十年来对中国**党g,m若干关键事件诸多分析,都在指向对“m;主集中制”这个制度性概念理解。这就是“追根溯源事件社会学”在这个层面上“所指”。最近把这种路数也称为“以史解经”(应星2021),此不赘述。
又次,“追根溯源事件社会学”是围绕文明和制度“担纲者”来展开事件史分析。“担纲者”是韦伯在《比较宗教学导论》文中提出来概念,意指在打造世界诸宗教伦理中居于关键位置、具有独特生活样式特定社会阶层(韦伯2004,463)。担纲者精神气质和伦理人格是韦伯比较文明研究中个关键环节。如果说中国传统儒家文明担纲者是儒家士大夫话,那,儒家文明演化到晚清已经发生地域化分化,以江浙、湖湘和岭南为代表几大地域文化群体对晚近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变迁产生各不相同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对社会行动者产生影响还有家庭出身、教育经历和社会经历等因素。因此,“追根溯源”在这个层面体现是对现代中国文明及其社会制度形成中影响甚深历史人物背后地域色彩、家庭背景、学校生活和社会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