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此感到绝望。
20世纪20年代早期,哈佛大学显然笼罩在保守政治氛围之中。奥本海默入学后不久,为
限制犹太学生
数量,哈佛大学设置
限额。(1922年,犹太学生
比例已经上升到21%。)1924年,哈佛校报在头版报道,学校前任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公开宣称越来越多
“犹太种族”与基督徒通婚是“令人遗憾”
事情。他说,这样
婚姻几乎没有什
好结果,因为生物学家已经证实犹太人有“遗传优势”,这种婚姻所生
孩子“看起来只像犹太人”。而当哈佛大学接收
些黑人学生时,A.劳伦斯·洛厄尔校长坚决反对他们和白人学生同住在新生宿舍。
对于这些问题,奥本海默并非不闻不问。事实上,1922年初秋,他加入学生自由社团,该社团成立于3年前,这是
个学生讨论政治和时事
论坛。在成立初期,该社团就吸引
大量听众,演讲者包括自由派记者林肯·斯蒂芬斯、美国劳工联合会
塞缪尔·龚帕斯和和平主义者A.J.马斯特。1923年3月,这个社团正式对哈佛大学
歧视性招生政策提出抗议。虽然该社团以观点激进著称,但是奥本海默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还写信给史密斯说:“这个自由社团愚蠢固执又华而不实。”这是他第
次接触政治组织,他在这里觉得自己“如离水之鱼”。然而,有
天,当奥本海默在温斯罗普街66号
社团办公室吃午餐时,他被介绍给
个叫约翰·埃兹尔
大四学生,埃兹尔很快说服奥本海默帮忙编辑
份新
学生杂志。因为懂希腊语,奥本海默说服埃兹尔将其命名为“牛虻”,并在封面引用
段希腊文,在这段引文中苏格拉底被比作雅典人
牛虻。《牛虻》
第
期出版于1922年12月,在刊头上
那些诗句。就像你说那样,它们既不为任何人所作也不适合任何人品鉴,把自渎式
宣泄强加给别人是
种犯罪。不过
会把它们暂时塞进抽屉里,如果你想看
话,
就寄过去。”就在同
年,T.S.艾略特
诗作《荒原》出版
,奥本海默读
之后,马上就与诗人展现
荒芜
存在主义产生
共鸣。他自己
诗歌也以悲伤和孤独为主题。他在哈佛大学任职早期,曾写下这样
诗句:
破晓向肉身注入欲念,
天光却出卖们,
还有们
伤感,
当藏红从天际褪去,
日光又变得荒芜,
当安眠被灼火搅醒,
眼见们又重蹈覆辙,
个个身处个人
囚牢,
渴望与人交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