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史至此,对《史记》中幽怨情绪十分愤慨。他为汉武帝辩护而痛骂司马迁:汉武帝折腾老百姓是很过分,但他救助饥民也算很到位。“费以亿计,不可胜数”是事实,但比起那些“视民之死亡而坐拥府库者”不是好得多吗?司马迁《史记》真是谤书,简直就没有地方不在诽谤。
显然,在亲历过乱世王夫之看来,汉武帝比明末皇帝好太多。
必须伤害
既然这些地方绝不能省,那,钱从哪里来呢?汉朝常规赋税总和大约六七十亿,面对动辄超过百亿开支,应
匈奴战车旦启动,就只能路狂奔。在这段开支浩繁岁月里,作为个高瞻远瞩皇帝,汉武帝很清楚,有三种人必须优先给予安抚。
第种人是杀敌建功将士。
秦朝灭亡就是近在眼前教训。始皇帝统天下之后,秦军回报剧减。结果二世即位后天下大乱,秦军主力当中,支向项羽投降,另支南征部队干脆截断归途独立建国,这种情势下,秦朝不亡,也就没天理。
所以,定要确保浴血沙场将士有足够回报。《史记》留下许多“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是岁费凡百余巨万”“赏赐五十万金”之类记录。直到元狩四年,空前重大胜利意味着之前已经花掉空前庞大军费,现在又要有空前浩大赏金支出,才终于“战士颇不得禄矣”。
第二种人是入境投降敌人。
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领四万余人投降汉朝。汉武帝派遣骡骑将军霍去病亲自前往迎接,为让浑邪王感受到汉朝热情和实力,汉武帝组织两万辆马车(对民间造成极大骚扰),组成浩浩荡荡欢迎队伍。这些匈奴人在汉地没有生存能力,之后衣食用度完全“仰给县官”,即靠朝廷财政拨款来生活。
汉朝士民对这种情况不说民怨沸腾,至少也啧有烦言。具体操作中,有些环节也确实难免变成形象工程,但这是为吸引更多匈奴人归附,在汉武帝看来,算长远利益,无疑是值得。
第三种人是流离失所灾民。
被逼入绝境民众会铤而走险。曾有个叫徐乐人为汉武帝分析说:国家危难,分为土崩和瓦解两种情况。只是社会上层不满,叫作瓦解,好比景帝时七国之乱就是这样,那是可以解决问题;社会底层不满,叫作土崩,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那就无可挽救。
汉武帝很赞赏徐乐观点,为避免土崩,救灾时候,他也从不吝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