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知识非常贫瘠,许多见识也可说近乎庸陋,但他戏剧,就是创造个能给人无穷启发世界,这才有所谓“说不尽莎士比亚”。
司马迁也称得上“说不尽太史公”,有今天信息搜集、检索手段,们掌握知识不难比司马迁更多;对许多社会问题认识,两千多年来不断讨论,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
说大堆,文辞华丽之极,把改遗诏问题,上升到“无常”哲学高度。如果是劝别人,说这些属于莫名其妙,但对李斯这种既热衷名利,又喜欢感慨人生知识分子,就得这劝。
就这,李斯流着眼泪叹着气,终于从台阶上下来,同意配合赵高。
当然,你要去问司马迁,这秘密事怎写得跟你在现场样?他估计没法回答。但必须承认,这段确实写得好。把赵高、李斯、胡亥三个人,都塑造得形象鲜明气韵生动,每个人物行为逻辑,都非常符合他们身份、性格和处境,而通过对话描写捕捉人物心理,尤其展示极高艺术手腕。
这里就不得不引用亚里士多德老师那段著名论述:
诗人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事。(《诗学》)
秦始皇传位给胡亥,各种迹象都表明可能有问题,但具体是什问题,大概永远没有办法说清,而且,即使说清,那点子破事又能有多少意义呢?司马迁这段记述,则把宫廷政治黑暗、阴毒、卑鄙、下作……都揭发得淋漓尽致,可谓直达问题本质,后世无数宫斗那点猥琐小算盘,都可以作如是观。
相比较而言,出土文献如《赵正书》里对这件事记录,真是单薄乏味透。这些年出土文献那多,很多研究者都想从其中发掘蛛丝马迹挑战《史记》经典叙事,从历史学角度说,这种挑战是否成功姑置不论,但在竹简上这些磕磕绊绊表述衬托之下,太史公文学之笔,倒肯定是越发显得熠熠生辉。
文学家写出来比他想到多
具体展开说《史记》文笔有多精妙,叙事手腕有多高明,会把这篇文章拖得太长,而且这种分析方式,实际上也会拉低《史记》格调。毕竟这是个随便什不通浮夸文字,都有帮子人在后面叫“好文采”时代。
倒是不妨说下史学家和文学家不同:优秀史学家,是能够精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东西人;伟大文学家,则是表达东西远远比自己想要表达东西多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