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编辑欧内斯特·沃尔什(ErnestWalsh)讲,这本书里有太多见不得光事,可能“发布当天就会被抵制”[58]。很快格特鲁德·斯泰因和爱丽丝·托克拉斯也被拉进来。海明威告诉两位女士,他并没有特别拼,也就是有时会熬到天亮而已。即使筋疲力尽,他常常还是睡不着,总会爬起来继续写。
最自以为是信大概是寄给《小评论》副主编简·西普(JaneHeap)那封。“小说优秀得难以置信”,海明威强调,并说它笔风历练,饱含动感[59]。“想它会是决胜招,那些杂种评论时不是常说‘是啊,他能写点儿优美小段子’吗?让他们看看自己是多有眼无珠。”
他毫无顾忌地宣称,自己躲过很多小说新手常常会落入陷阱:把小说写成自传。此外,以后不会再有批评家拿他类比他人。还有,这本书也是幽默。美国作家写出过多少逗笑东西?拿舍伍德·安德森来说,他是个幽默人,但是到纸面上,他幽默感就干涸。
“准备好迎接这本书吧。”海明威写道。[60]
海明威知道这本书会成为抢手货,所以绝不贱卖。海明威对西普说,自己直是“为纯粹热爱”工作,还没有做好谈生意准备。如果不预付1000美金[61],哪家出版社也别想碰这本书:“知道自己手中这件东西价值,不会将它拱手相让。”海明威理论是,出版社买本书时掏钱越多,就越有动力推广它。
几周后,海明威写信告诉母亲,小说有个新名字——《节庆》(Fiesta)——但他仍然没有拿定主意。他还提到,有人愿意预支1000美元买下这本新作——不是利夫莱特,而是另外家出版社。“当然,还是会遵守合同条款。”他说。[62]
海明威这段时期其他信件,都未能证实他真收到这样报价。但是在他心里,手稿虽然没有完成,未经编辑,却已经把他带到个拍卖场上,里面如饥似渴竞拍者在疯狂叫价。
海明威原本打算直待在昂代伊把书写完,不过他最后在1925年8月18日回到巴黎。即使在这座熙熙攘攘城市,也没有什东西能让他从小说上分心。他仅仅写个月,就已经接近收尾阶段。
“只想现在就结它,然后抛开不管,之后再回过头重新读遍。”他在信中对格特鲁德·斯泰因和爱丽丝·托克拉斯说。[63]
海明威身在巴黎,心却还在西班牙,和杜芙·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