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期间合谋之罪。换言之,鲁宾是位拥有卓越职业技能严肃记者。她也会发推文,但是认定她这种做法是在雇主不断强烈要求下才做。
鲁宾推特账户每隔2~4天定时发布些零散消息,好似收到《纽约时报》社交媒体办公室(真有这个部门)定时通知,提醒她要安抚粉丝。除少数个例,这些推特消息大多只是简单地提及她最近阅读、喜欢些文章。
鲁宾是名记者,而非社交名人。她对报社价值在于培育重要新闻源头、综合事实、写出引人注目之文章能力。正是全球各地如艾丽萨·鲁宾样记者为《纽约时报》带来声誉,而这种声誉恰恰是这份报纸在鼠标阅读风行年代取得商业成功基础。那为什要劝说艾丽萨·鲁宾时时打断这种必要深度工作,为家总部都不在硅谷无关媒体公司提供免费、肤浅内容?或许更为重要是,为什这种行为在大多数人眼中看似很正常?如果们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希望探讨最后种潮流,为什深度工作如此罕有?
们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可以从已故传播学理论学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提出个警告中找到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个人电脑g,m首次进入快车道,波兹曼在文章中辩称们社会与科技关系愈发令人不安。他写道,们不再权衡新科技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问题之间关系。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而不用再做探讨。
他将这种文化称作技术垄断(Technopoly),在提出警醒时也没有拐弯抹角:“技术垄断阻断其他选择,恰如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Huxley)在《美丽新世界》(BraveNewWorld)中概括样。”他在1993年出版本同主题著作中写道,“技术垄断并不会使其违法,也不会令其不道德,甚至不会使其不受欢迎。只不过会使它们隐形,因此变得无关紧要。”
波兹曼于2003年去世,但是如果他活到今天,恐怕也会惊讶于他在90年代担忧如此快地成为现实。所幸,在网络时代,波兹曼有其继承人继续宣扬他观点:著名社会批评家叶夫根尼·莫洛佐夫(EvgenyMorozov)。莫洛佐夫在2013年著作《拯救切,点击此处:技术解决方案主义愚行》(ToSaveEverything,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