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最后次见面,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这时候李鸿章垂垂欲老,仍坚守在历史舞台,与另
个铁腕人物慈禧
同抱残守缺。伊藤博文此次来华,是康梁向光绪密荐,拟聘请伊藤博文和另
个外国人李提摩太出任洋客卿。这是
个大胆无比
想法。光绪听从
这个意见,想召见
下伊藤博文,初步
解他
思想和建议。伊藤博文来到
北京,李鸿章接见
他。双方推心置腹地谈
次心。可惜
是,除
议论刚刚平息
戊戌变法以及康梁之外,其他
谈话内容已无人知晓
。想必,暮年
李鸿章肯定会感慨良多,他已知道命运不可违,知道自己
失败已是天意
。
还是惺惺惜惺惺。李鸿章去世之后,伊藤博文对这个老朋友和老对手倒有着高度评价,伊藤博文这样说:“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眼光和敏捷
手腕。他
事业充满着开拓者
精神。他建设国家
努力,不但包括军事措施方面,也包括经济政策方面……所有关于李鸿章这个远东大国
没落时期独力支撑富国强兵
理想与实践
研究与评价,也只是开始而已。”
从这点来看,伊藤博文对李鸿章与他
国家所处
时空状态有着清晰
认识。他知道李鸿章
努力,也知道李鸿章
困窘。他明知
个人在
个大国中传统
力量以及面临
阻力,他也知道
个小国所具有
速度优势,知道如何用速度来弥补自己
单薄,也深知自己国家
底气不足……
把伊藤博文与李鸿章放在起比较,梁启超似乎是第
人。从梁启超
著作来看,梁启超已经清晰地明白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
原因,也明白李鸿章失败
原因。1901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
第40天,梁启超写成《李鸿章传》
书,开始为李鸿章“盖棺论定”。梁启超认为,在早年
“栉风沐雨之阅历”方面,伊藤不如李鸿章;而李在政治识见和政治处境方面,明显地不如伊藤。梁启超还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
政治理性标准下进行评判,指出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指出“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梁启超是说到点子上
,对于李鸿章们来说,既缺乏近代国家思想,更没有近代国民观念,这
确是19世纪中国洋务派官僚
政治通病。在这
点上,梁启超可以说是看得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