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准确,他论断,可以说是触及问题本质。
现象总与根本相连。溯本求源,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个人背景、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背景可以说决定两人根本区别。
从本质上说,李鸿章应该是个传统之“士”。方面,环绕李鸿章左右,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专制制度形成阴影;另方面,李鸿章自身血液里,也流淌着这样因子。可以这样说,无论李鸿章走多远,在他身上,自始至终牢牢套着根无形绳索。李鸿章无力,也无法挣脱这样绳索。
也许对于李鸿章而言,数千年习惯和传统是他面前厚厚城墙。传统与习惯无所不在,使得李鸿章在这场前无古人变革中陷入重重漩涡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所有学问都应该是关于人伦道德,这是“本”,是雕龙之术;至于有关自然知识,那是下里巴人事情,是“末”,是雕虫小技。况且,清朝选拔*员考试从来没有这些内容。中国文化从来就相信道德伦理才是千秋万代,至于其他,则是可有可无。在这样世界观下,数千年中他们从未对自己教育和考试制度加以实质性改变。在中华文化当中,非竞争性“仁”以及“王道”深受推崇。孔子被神化,他与他门徒们言论被教授数千年,成为支撑整个国家运转和生存唯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基础包含中华民族关于道德理想最高境界,包含关于人生动机疏导和关于社会和谐终极目标。道德说教甚至取代宗教,成为“万世师表”道德准则。
就这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因为出发点不同而分道扬镳。中国文化走上条重经验,轻逻辑,贵领悟,轻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中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样体系,虽说是种“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具体方式上,缺乏落实手段,完全可以说是美好厢情愿。比如说,假如没有科学,社会如何能发展?没有深入数学知识,科学体系又如何能立住脚?只有通过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国力增强,只有国力增强,才是“王道”基础。——这切,在中国文化中,都没有具体论述。所有这些相关理论与联系,中国文化都视而不见,只是含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