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没有帮助减轻他人痛苦,反而无意中增加他们痛苦和麻烦,心里难过极。
们常说利益众生,然而,“众生”不小心就会成为们心中个抽象集体名词,而不是出现在们生活中形态各异却具有同样觉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乐个个生命。
们往往因大失小,担心过于关注眼前个体,会导致失去整体视角和心胸。所以,口头上对“众生”充满感情,行动中却对近在身边亲友、同事们身体痛苦和精神孤独熟视无睹。
确,作为大乘佛子,们永远不能忘记尽虚空界无量无边众生福祉,但同样重要是,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每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安乐。
佛教许多经论中都谈到痛苦及痛苦对觉悟意义,历史上也有大量修行人终身选择比般世人更艰苦生活方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们认为痛苦是美好,是所有人都必须追求。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点毋庸置疑。相信们存在目就是为寻求安乐,为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共同性,有利于们培养同理、同情心,也能让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在本书第三部“走出修行误区——菩提心”中,讲到生起、巩固菩提心具体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正是对愿菩提心具体阐释:其,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或许们遇到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不管怎样,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让贫穷免于匮乏,让患病得到照料,让孤独得到关爱,让受蔑视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部分。
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舍弃对今生和来世安适希求,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理解和对现世福报追求。
对修行人而言,生病使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众生痛苦和他们对健康快乐渴求。平常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该拥有东西,像能看见这世界五彩缤纷、能听见鸟语、能闻见花香、能尝到酸甜苦辣、能感受风净凉恬、能哭、能笑、能跑、能跳,乃至饿吃饭、困睡觉……这都不是随时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