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书》里写到张汤结局,还有句“张汤死而民不思”。这话也很奇怪,人民不怀念*员,从来都是绝大多数,个酷吏,为什还要专门强调下?反而让人觉得,张汤在民间口碑,曾经还不错过,后来才崩掉。
从前面列举那些事实看,张汤严酷对象,是皇后,是诸侯王,他是皇帝收拾权贵匕首,但不是对着百姓挥舞镰刀。相反有些举动,还挺和群众心连着心。
但张汤不断在升官,时代也在不断起变化。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汤升任御史大夫,这是三公之,已经是最高级别官。虽然排名在丞相之后,但因为负责监察工作,在百官心目当中,震慑力还在
判决书上,定会引用几句圣人言论。
碰到疑难问题,张汤定会为汉武帝把各方意见都摆清楚,皇帝认为正确,就记录下来作为判决依据,颂扬皇帝圣明。
前面讲,张汤勇于为下属背锅,不掩盖下属功绩,还有断案时偏袒民众打击豪强,凡此种种,当然全部都是汉武帝欣赏做派。
任廷尉期间,张汤连续审理淮南、衡山、江都几个诸侯王谋反案。张汤做法是“皆穷根本”,结果处死上万人。判决时候,有几个人汉武帝想轻判,张汤竟然反常态,敢和汉武帝据法力争,认为这些人非处死不可。
众所周知,打击诸侯王是汉武帝朝基本国策,但他又绝不愿意显得不重视亲情。面对个“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皇帝,张汤这表现当然不奇怪,按照角色分配,完成自己表演而已。
明代大才子王世贞,读史时候提出过个疑问:张汤儿子是张安世,他们父子俩都是出类拔萃聪明人。为什张汤刻薄而阴险,张安世谨慎而谦恭呢?
实际上,父子性情差别很大,固然是常有事,但张汤天性也未必是“刻而险”,他只是足够聪明,知道怎样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张汤之所以是酷吏,是因为汉武帝需要酷吏,如果换个需求完全不同皇帝,张汤也完全可以是个作风完全不同*员。
逢君之恶
在另位酷吏义纵传记里,司马迁突然拐句:“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张汤靠执法严厉而当九卿,但治理基调还是宽松,而且也比较讲究做事要有法律依据。
这话当然是说义纵比张汤更凶,bao得多。但张汤是做到三公,为什不说他“以深刻为公卿”呢?是不是说,做三公之后,张汤就治也不宽,法也不辅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